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非洲鼓加花节奏图,以及非洲鼓批发的知识点,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,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。
黑人福音歌(Gospel)是非洲黑奴在来到美洲大陆之后,受到基督教影响,在教会礼拜时演唱的解脱苦难、渴望救赎的音乐。它由黑人灵歌(Spiritual)演化而来,继承了黑人“种植园歌曲”的血液,也是60年代美国灵魂乐(Soul)的重要根基。福音歌如今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宗教音乐的领域,而是是现代音乐的一个重要流派,格莱美奖也设置了“传统福音歌”和“当代福音歌”两个演唱奖,来表彰优秀的歌手。
小悠第一次听到黑人福音歌曲,是在一次世界合唱大赛上,一个来自非洲的少儿合唱团,演唱了一首不知名的福音歌曲。他们的演唱完全不似其它合唱团的头腔共鸣假音唱法,而是全部使用天籁般的童声真声,稚嫩却异常的和谐,淳朴却异常的圣洁,仿佛是来自内心深处的呼喊,充满了希望和向往。瘦小的身躯随着节奏摇摆,双手高举过头顶,拍手、舞动,如同本能一样放松自然。曲毕,全场观众,包括别的合唱团的来自世界各国的孩子家长,情不自禁地为他们起立鼓掌。
1992年和1993年,好莱坞电影《修女也疯狂》(Sister Act)第一部和第二部先后发行,展示了已经向流行歌曲演化的当代福音歌曲。第一部电影的票房也获得了巨大成功,还为它赢得了金球奖和MTV电影奖的提名。精彩的演唱和剧情也让这两部老电影在豆瓣上得到了8.0和7.3的高分。
第一部中,拉斯维加斯某夜总会的领衔歌星迪劳丽丝,因为目睹黑社会前男友的杀人罪行而被追杀,然后,被警察藏进了一家修道院。她的世俗开放与这家修道院的保守教条格格不入,为了避免她到处惹是生非,院长将她安排进了唱诗班,对唱诗班表演颇为不满的她开始大展拳脚。
在第一次小试牛刀中,她将一首历史悠久得可以追溯到12世纪的的天主教赞美诗《Hail Holy Queen(万福圣母)》进行了改编。
前半段依然是传统的赞美诗(Hymn)美声合唱,后半段则一扫前面的枯燥和矜持,突然使用了快节奏,并加入了铃鼓和拍手凸显节奏,钢琴也用上了爵士乐常用的切分节奏,甚至融入了灵魂乐的唱法。整首歌欢快得想让人跳舞。
虽然这种表演方式让守旧的院长感到不满,但却得到了牧师和修女们的支持。时尚的演唱吸引了原本不再关心宗教的居民们重新走进了教堂,让孤立的教堂渐渐融入街区,也引来电视台报道。
第二次表演,她将60年代摩城音乐(Motown Music)的超级明星Mary Wells著名的《My Guy》改编成了福音歌曲《My God》,让这首表达对男人的热爱的情歌变成了表达对上帝的热爱的福音歌。
因为改编自流行音乐,所以这首现代福音歌的流行乐元素更加明显,爵士乐成分更加浓厚,甚至在前奏加入对话,全程贯穿舞蹈动作,但同样它也保留了黑人福音歌“一领众答”、声部呼应的形式,可以算是福音歌与流行乐的巧妙融合。
影片最后,随着黑社会前男友发现她的踪迹,迪劳丽丝的真实身份被曝光,但修女们依然决定向她施以援手。她和修女们一道将坏人绳之以法,脱离了险境,并回到修道院,为教皇表演了《I Will Follow Him(我将跟随他)》。这首歌原本是一首女子对爱人诉衷肠的歌曲,最早由女歌手Little Peggy March在1963年唱红。结果在片中,变成了修女们对上帝诉衷肠的歌曲,使用、改编得都很得当,不仅深情款款,还颇具喜感。
前半段演唱,就如同传统的唱诗班演唱一样,庄严肃穆,温文尔雅,后半段则是自由奔放,高亢有力,如同黑人福音歌的风格一样,融入了拍手摇摆等舞蹈动作,让人着实感到,亲民的流行音乐和高雅的美声一样,都可以表达心中美好的愿望。
趁热打铁的第二部《修女也疯狂2》(Sister Act 2: Back in the Habit)将场景移到了一所即将停办的教会高中。回归拉斯维加斯的迪劳丽丝为了报答修女们的友情,重新假扮修女,到她们助学的高中去治理一群难搞的青春期学生,她带领学生们找回了自我,也带领他们拿下了全州唱诗班比赛冠军,保住了这所高中。
虽然情节不如第一部那么张弛有力,饱受诟病,但片中的音乐其实更显用心。电影第一部是将流行歌曲“福音歌化”,第二部则是将福音歌曲“流行乐化”:这一部的音乐更加时尚、富有青春气息,将R&B、Hip-hop等黑人音乐元素都融入了福音歌曲,高中生们充满活力、唱功高超、感情饱满的演唱极富感染力,足以让人赞叹。
如果说,第一部是一群鱼龙混杂、有老有少的业余唱诗班,那么第二部则是一群天赋异禀、实力出众的少年唱诗班。第二部的高中生出演阵容,不乏那时还处在青涩时期的著名的黑人Hip-Hop女歌手劳伦·希尔(Lauryn Hill),还有像Ryan Toby、Tanya Blount这样虽然已经淡出大众视野,但是实则颇具唱功的黑人歌手。
Lauryn Hill
在迪劳丽丝最开始组建这个高中生唱诗班时,Lauryn Hill饰演的叛逆的Rita独自离开了,她实际是出于对自己的不自信和对家长反对她唱歌的顾虑。她陪她的好姐妹在教堂里练唱时,两人共同演唱了一首写于1905年的经典福音歌《His Eye Is on the Sparrow》。这首歌被很多福音歌手翻唱过,布鲁斯女歌手Ethel Waters曾用这个歌名当做自己的自传标题,被称为“福音歌皇后”的已故黑人女歌手Mahalia Jackson的演唱版本还在2010年获得了格莱美名人堂大奖。
片中,Lauryn Hill和Tanya Blount以灵魂乐唱法、二重唱的形式演唱了这首歌曲。令人眼花缭乱的转音“加花”和和声,在赋予这首歌新韵味的同时,也让人深刻感受到虔诚的信仰和黑人的音乐天赋。 正因为这首歌,Rita被修女发现了她的好嗓子,鼓励她回到唱诗班的队伍中来。
学生们在第一次在学校师生面前表演的是一首著名的福音歌曲《Oh Happy Day》。这首歌最早是改编自一首18世纪的赞美诗,在1969年,由福音歌组合The Edwin Hawkins Singers翻唱的版本在美、英、法等欧美多国掀起了热潮,挤进多国排行榜前列,已经成为了福音歌音乐的一个“标准”。
片中也是使用了典型的“一领众答”的演唱方式。领唱Ryan Toby当时还处在童声阶段,高亢嘹亮的嗓音引领全曲,从刚开始的情绪“紧张”到逐渐放松,再到完全卸下包袱动情演唱,接近“海豚音”式的高潮部分,灵魂乐式的唱法一气呵成,而合唱部分的辅助恰到好处,和领唱相辅相成,不喧宾夺主,也不黯然失色。这真可以算作是学生们敞开心扉、找到自信的“快乐的一天”。
学校即将停办的消息在学校里传开了。为了赢得荣誉、挽救学校,学生们踏上了全州唱诗班比赛的征程。在片中,有另一所实力出众的高中和他们选择了同样的曲目——由贝多芬的《欢乐颂》改编的赞美诗《Joyful, Joyful(喜乐,喜乐)》。他们的竞争对手用的是如军队一般整齐有力的演唱方式,庄严肃穆、恢弘大气,震慑人心,这更接近人们惯常概念里的那种“合唱团”应有的演唱方式。
而迪劳丽丝带领的唱诗班,则与所有其他合唱团完全不同。他们以Lauryn Hill的一段灵魂乐风格的独唱开场,以简单的钢琴作为伴奏,凸显出人声的技巧和情感的抒发。
紧接着强劲的电音节奏进入,孩子们鱼贯而出,开始边舞边唱,歌曲被进行了大胆的爵士乐式的改编,舞蹈也已经不是简单的顿足拍手摇摆身体,而是融入了街舞的大幅度动作,然而这并没有妨碍演唱上的发挥,各声部的合声都恰到好处,相得益彰。
每个孩子的个性都被融入了歌曲中。合唱过后加入了说唱形式,这种曾经非常街头的形式却一点也不突兀,紧随其后的一段小组唱的和声也颇为惊艳。
他们从合唱阶梯上唱到阶梯下,演活了整个舞台,唱活了整首歌曲。他们活力四射、极具感染力的演唱,用更贴近大众的方式,带给大众心灵的冲击和震撼,展现了什么叫做积极向上、生机勃勃的生活的“喜乐”,也最终为他们赢得了冠军和满堂喝彩,也让荧幕前的电影观众,感受到了当代福音歌的浓厚魅力。
这两部电影作品可以算作是非常经典的音乐电影,它向人们显示,当代福音歌早已经不再仅限于神圣的宗教、止步于庄严肃穆的教堂,而是更多地和大众音乐融合,走进千家万户,是一种能带给人们欢乐和希望的歌曲。同时,它也让大众感受到,黑人歌手所具备的音乐天赋和音乐才能,以及黑人音乐的强大影响力和生命力。《修女也疯狂》第一部也因其极大的成功,被改变成了百老汇音乐剧,在全球不断巡演。
B站上可以免费观看这两部影片,欢迎大家观看,感受一下福音歌曲的魅力。